普法强基补短板
杨家地派出所位于昆明市主城区,辖区内有南亚风情第壹城的繁华商圈和数个城中村,流动人口集聚,治安要素复杂。
一直以来,杨家地派出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主防职能,夯实工作举措,以宣传促防范,以防范保安全,积极探索普法宣传、化解矛盾纠纷和警情案情防控新路子,从“三个维度”出发,促融合、出新招、盯主体,夯实平安服务根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资料图片)
紧跟服务需求促融合
提升组织架构的契合度
“警律协作”突出专业服务。派出所协同辖区律师事务所共同构建 “警律协作3+N”工作机制,搭建便民、科学、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结对共建,形成集体效应,向群众普法,让群众在互动交流中懂法、守法、用法,从而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律师参与调解工作,站在中间立场、从法律角度评判事件始末,用专业素养帮助矛盾双方梳理事实、提出建议、阐明法律规定,对超出公安机关职权范围的事项,引导当事人走法律途径解决。
今年以来,驻所律师已为群众提供婚姻、合同、劳务等方面的专业法律咨询360余次,成功调解37起投资类纠纷,民事纠纷调处成功率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
“多方联动”凝聚共治合力。依托西山区“四中心融合工作机制”,派出所积极联动政府职能部门、社区街道、协作律所组成工作小组,在法律政策宣讲、治安防范和群防群治工作等方面,实现目标同向、信息共享、治理同商、落实同抓、责任同担,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深耕社区安全责任田。
紧扣辖区特点出新招
提升普法靶向的精准度
“普法小队”宣传常讲常新。组建起三支“社区民警+流口协管员+‘红袖标’治安志愿者”特色普法队伍,“线上+线下”互动宣传,扎实推进“十必做”和“六必进、全覆盖”宣传,在畅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的同时,开展好普法宣传及警情防范知识讲解,引导群众增强学法、守法意识和面对不法侵害时的防范能力。
“三色划分”力量精准投放。根据电信诈骗案件的高发时间、作案手段、易受骗人群等因素特点,按照“红、黄、绿” 三种颜色对相应区域、人群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分级治理。依托普法小分队、警民联系群、LED屏等多种渠道,在普法全覆盖的同时,分层分类开展“靶向式”精准走访宣传,全力筑牢反诈防火墙。
“鲜活生动”促进质效双升。组织开展 “进场所、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圈、进小区”系列警民互动法治宣传活动26次,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民警从群众关注的噪音扰民、电信诈骗、消防安全、校园欺凌等问题入手,“围炉夜话”式面对面交流,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生动宣讲法律知识,以案释法,用身边的事教育引导身边的人。
社区民警发动组建64个普法微信群矩阵,联动群众6800余人,将商圈商户、行业场所、老旧小区等治安重点管控区域涵盖其中,群里有问有答,用群交流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第一时间推送预警通报和宣传防范知识,有效提升防控能力,社区警务工作体系运转更加高效。
紧盯问题导向抓主体
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度
“网格清单”压实内部职责。将派出所辖区划分为7个4级网格和15个5级网格,汇总梳理突出问题,结合警情形成清单落实到网格中,明确重点区域和突出行业场所,清单式掌握各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压实网格成员普法宣传、治安巡防、依法工作的责任,紧盯问题逐个跟进化解。
“突出矛盾”群体盯紧看牢。梳理辖区内打架斗殴、婚恋家庭纠纷等矛盾涉事人员,将调处管控责任分解包保到人,责任人提早介入、提前告知,加强普法宣传并依法开展调处、定期回访和全流程关注工作,严防严控“民转刑”“刑转命”案件。
“治安隐患”主体主动履责。依托对讲机机群建设做到信息互联互通,搭建行业场所“邻里守望”平台,发动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主动介入顾客之间的纠纷调处,第一时间联动派出所警力,将隐患苗头处早处小。
定期组织辖区重点行业、酒吧、KTV、宵夜摊等经营场所负责人召开治安管理工作会,指导履行好治安主体责任,强化内部安全防范、做好员工培训。
以“积分制”对经营场所进行积分考核,有效调动场所负责人履责积极性,今年以来,辖区经营场所已有效主动干预矛盾纠纷26起,有效避免事态升级,经营主体公共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杨家地派出所辖区刑事警情、治安警情、电诈警情分别下降55%、52.86%和18.51%,打架斗殴警情下降60.21%,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辖区治安环境稳中向好。
下一步,杨家地派出所将继续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法治宣传主力军作用,持之以恒耕好平安建设“责任田”,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问题靠法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原标题:《普法强基 | 杨家地派出所:聚焦“三个维度” 全力画好基层普法“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