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张蓝溪 靳婷图/大会提供
大数据如何防控心脑血管疾病?人工智能有何最新应用?AI快速诊疗,效果明显高于普通医生?日前,第2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南方会”)在广州举行。胡盛寿院士、韩雅玲院士、葛均波院士、刘德培院士、顾东风院士等多位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开讲前沿话题。对于目前大家关心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话题,院士们给出案例和分析。院士开讲前沿话题,全面展现新成就据介绍,本次大会共设置79个论坛,其中包括38个专业论坛(含学习班),专题会34个,卫星会7个,专题发言总人次977次,参会人数超过6000人。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教授表示,经历24年的发展,南方会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学术交流平台之一。本届南方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分享交流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全面展现国内外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在致辞中指出,南方会从广东省地方性的一个学术会议发展为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大会,在华南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学术会议交流方面都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已成为我国心血管领域品牌学术会议之一。
中国已建立大数据高危人群队列研究大数据时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有何变化?“我们由以治病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为中心,就是源于大数据的不断认知的结果。大数据是用一个全新视角来分析所有数据,为我们对疾病的认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不仅仅是在于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果之间的关联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北京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表示,大数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将产生4大方面影响:“第一,大数据改变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第二,它可以从疾病防治的整体层面,为国家相关防控政策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是助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第四是谋划长远,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对心血管疾病负担趋势、预测及干预,在不同地区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的趋势和走向。”
胡盛寿院士表示,他带领的团队进行了一个为期10年的中国高危人群筛查及早期干预队列,通过筛查近500万人,建立了一个百万人级别的高危人群队列。通过这项队列研究,不仅全方位收集疾病的信息,还包括疾病临床表征以外的遗传信息、生活方式信息、环境信息等,为国内心血管疾病诊疗提供了一个数据平台,能准确观察到需要进行干预的疾病防控点位。例如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的特征和风险。人工智能可评估风险快速诊疗,“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医生”对于学习能力超强的人工智能,能为我们在健康管理领域做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顾东风教授,在大会演讲中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可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应用:“人工智能不但可以对普通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利用人工智能和穿戴设备,还可以进行快速诊疗应用。”“人工智能已经在临床上开始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发挥作用,从风险评估,早期的快速诊疗,以及健康管理,都有各种应用面世。它有快速处理大量医疗数据、成本效益明显,标准化、重复性好,增加医患互动等优势。”顾东风院士表示,这些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开发模型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体检健康管理以及早期预防中。从穿戴设备,早期疾病风险的检测预防,到个体化医疗、远程监护、远程医疗,都能够助力更加早发现、早治疗,让个体化诊疗更加精准。“例如在临床快速诊断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快速诊断心律失常,它能够识别5类38种心电图诊断,算法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心内科医师的水平。”
顾东风院士提到,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其团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在全国进行了12.7万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到2019年,该数据库已有2600多万人在应用。通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一些简单指标,可个体化评测成年人10年之内罹患心肌梗塞、脑卒中的风险。2022年5月份,顾东风团队在中国10万多人的基础上,再加上东亚和欧美的一共是50万人大样本队列中,整合出冠心病发病的精细化预报机制,从高风险的人群中,再分解到20%极高风险人群。“目前,这项持续性临床风险评估,已转化给了广东的一个主要的手机厂商,将会免费在手机端启动临床以及体检的应用。”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秦小杰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