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地里,我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教过我的知识和本事,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毕业后,我想发挥专业特长,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在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地头”思政课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学生李智璇激动地说。
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据涉农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打造乡村振兴“大思政课”,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鲜活的事例、火热的生活、亲身的体验中“学思践悟”,引导学生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强国有我”倾注青春力量。
(相关资料图)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农”字特色大思政课教学体系
据介绍,学校以入选陕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农”字特色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建立课堂意识形态规范制度,将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共同作为育人主阵地,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功能,使教师人人都是“思政教师”、课程门门都有“思政功能”。
此外,该校还推动《实施“正禾”育人工程构建思政课实践大课堂》,建立健全推进“正禾”育人工程落实的有效机制,以机制创新提升工程建设质效,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聚焦三教改革,打造耕读教育课程思政品牌
学校着眼破解思政教育“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等难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过程中,结合涉农院校办学特色,秉承“力耕勤读、尚德强能”的耕读文化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涉农专业中将耕读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以耕读教育为抓手的课程思政品牌,形成了“通识课(耕读文化传承经典课)+专业课(课程思政、融入耕读文化)+第二课堂实践课”的耕读文化课程。
通过实践与探索,学校耕读教育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生学农的热情持续高涨,许多学生回乡创立农业企业、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涌现出了一批深入农村创新创业的优秀典型。
创设田野课堂,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
学校营造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情景,创设从校内到校外多种类型的田野课堂。
一方面,搭建教师田野课堂,组织教师到周边广阔农村亲身体悟历史环境,收集经验材料,以直接经验反哺理论教学,从教师主体角度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
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田野课堂,校内田野课堂从田野教学环境的营造入手,建设耕读文化馆、《郑国渠》情景剧等场景打造田野教学校园微景观,通过引导学生“回到现场”,感悟历史情境,从而提升责任担当。在校外田野课堂,依托杨凌示范区丰富的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将“课堂”搬到“田间”,推行思政名师专场报告、基层干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历分享、思政骨干教师现场教学、师生田间劳动教育等多形式串联的特色田野课堂,用“实践”武装“思想”,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用双眼观察城乡融合新图景,提高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把乡村基层作为踏实苦干、砥砺自我的“练兵场”。
学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三教改革、创设田野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的切身体验中,洞悉乡情民情,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增强做乡村振兴生力军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供稿)